当前位置:首页 > 常识科普 > 正文

打造国际一流投行,万亿规模国泰海通未来要这样干|界面新闻

  • 常识科普
  • 2025-04-12 23:30:03
  • 3
  • 更新:2025-04-12 23:30:03

界面新闻记者 | 孙艺真 陈靖

4月11日,伴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铜锣敲响,更名重组后的“国泰海通证券”以崭新姿态亮相资本市场。

合并后新公司的资本实力及多项业务收入均位列行业第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模拟合并的公司总资产1.73万亿元、净资产3429亿元,资本实力均位居行业第一。

业务方面,模拟合并的公司2024年实现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118.22亿元,位居行业第一;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46.03亿元,位居行业第一。据Wind数据统计,自科创板推出以来至2024年末,两家公司合并累计服务104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承销规模超2000亿元,均位居行业第一。

作为新“国九条”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中国资本市场史上规模最大的“A+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合并后的国泰海通如何强化功能定位、增强综合实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是市场普遍关注的议题,亦被市场寄予厚望。

多位市场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认为,国泰海通要实现做大做强的宏伟目标,需从多个关键维度精准发力。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施东辉认为,两家公司合并后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的效果。“首先是,更强健、更高效的资本运用。同时,合并后公司在零售、机构和企业客户规模上将实现全面领先,在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领域,借助更强的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驱动客户粘性提升和客户规模增长;在机构与交易业务领域,借助双方权益衍生品与FICC业务( 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 )的牌照互补强化综合服务优势;在投资管理业务领域,券商资管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规模均将跃居行业前列。”

稍早前的4月7日,国泰海通证券发布《携手同行共创未来•致客户的一封信》,信件由国泰海通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健,党委副书记、总裁李俊杰联合署名,明确未来做大做强的战略方向,包括推动财富管理加速转型,强化“投资-投行-投研”协同联动,深耕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的投融资服务,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生态。

据国泰海通证券方面介绍,新公司将传承原国泰君安“三个三年三步走”战略路径构想和原海通证券12345战略,结合当前金融市场新形势、新背景、新要求,进行迭代升级。

短期来看,公司的目标是全力推进管理、业务、技术、队伍融合,完成体制机制调整,巩固行业头部地位。中期,通过更强健、更高效的资本运用,更专业、更综合的服务能力,更集约、更坚实的管理保障,充分释放协同效能,实现牌照互补效应和客户基础增厚效应,稳固国内全面领先地位。远期来看,公司将力争具备国际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实现资产规模和收入水平迈进全球前列,真正站上国际舞台。

合并后的国泰海通证券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具备显著优势。双方牌照互补,基金投顾、跨境理财通试点、基金评价业务等资格齐全,进一步强化资产配置能力。整合后的公司拥有庞大客户群体,2024年零售客户合计近4000万户、APP月活数合计1510万户,代理买卖证券净收入、两融规模等多项指标位居行业第一。

国泰海通证券方面称,公司将以此为基础,打造智能化财富管理平台,利用金融科技,为客户提供实时市场资讯、个性化投资建议;加强投顾团队建设,投资顾问团队规模超5700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出多样化理财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实现从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的深度转型。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国泰海通证券整合双方客户基础与重点产业能力,在科创板、债券业务方面优势凸显。2024年投资银行业务净收入、IPO承销家数位居行业第一,自科创板开板以来IPO承销规模达2111亿元、承销家数达104家,均位居行业第一。

国泰海通证券方面展望,公司将深耕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的投融资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生态,书写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

机构与交易业务上,双方在科创板做市、结售汇、碳排放权交易等资质方面形成完美互补。基于场外期权一级交易商资质,为客户提供更综合专业的衍生品服务。2024年公司席位租赁净收入与托管外包规模跃居行业第一,权益衍生品与FICC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投资管理业务中,海富通基金的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等资格与国泰君安资管的券商公募资格互补。公司公募客户数超过3亿人,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与私募股权管理规模合计达3.5万亿元,跃居行业前列。公司将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实现投研、投资、销售等环节协同发展。

当前,国泰海通证券的整合步伐正在加快。公司表示,将加快业务整合,按照监管机构要求推进包括子公司在内的各类牌照整合、业务划分等工作,实现业务、客户的整体迁移合并。